第二十六章:灌鋼法與刺刀
現(xiàn)在冶煉鋼鐵的水平還較低,直接煉制出來的是生鐵,生鐵加熱反復鍛打得到熟鐵,或者使用炒鐵法把生鐵炒成熟鐵。
我國一直以來對于鋼鐵的冶煉技術一直領先于世界的,知道到了近代才......
但冶煉技術在發(fā)展的過程中進步靠的都是經(jīng)驗,對鋼鐵變化的內(nèi)在情況不了解,也就是不明白碳含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。以及其他合金的具體作用。
直接冶煉出來的生鐵是不能鍛造的,需要進行處理,最初是反復鍛打,這樣費時費力,效率極低。
后面發(fā)明了炒鋼法,與灌鋼法,才得到質量優(yōu)異穩(wěn)定的鋼材。
首先是炒鋼法,生鐵直接炒成熟鐵。
而古代熟鐵與現(xiàn)帶的熟鐵不一樣,現(xiàn)代的熟鐵是純鐵。
而古代的生鐵經(jīng)過處理過后達到可以鍛造就叫熟鐵了,這‘熟鐵’包含高碳鋼、中碳鋼、低碳鋼、純鐵了。
用生鐵炒煉成鋼,所用火候和保留的含碳量是比較難掌握的,還有使用的生鐵含碳量也是不固定的,溫度、時間也不能精確控制。
這種方法大多數(shù)時間冶煉出來的都是含碳量過低的熟鐵。
慢慢的就發(fā)展出了灌鋼法,是把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,共同加熱至生鐵熔化而灌入熟鐵中去,熟鐵由于生鐵浸入而增碳。
只要配好生鐵和熟鐵的比例,就能比較準確地控制鋼中含碳量,再經(jīng)過反復鍛打,使組織均勻和擠出夾雜物,就可以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材。
而制作工具目前能獲得的材料就是高碳鋼了,這種方法就能夠獲取高碳鋼。
而這此購買的鐵料就生鐵、熟鐵各有部分。
鋼是含碳量在0.0218%-2.11 %之間的鐵碳合金,再高就是生鐵,低于這個范圍就熟鐵了。
我們通常將其與鐵合稱為鋼鐵,為了保證其韌性和塑性,含碳量一般不超過1.7%。
我們現(xiàn)在通常把含碳量0.25%以下稱低碳鋼, 0.25—0.6%左右的叫中碳鋼,到 0.6%以上稱高碳鋼。
而這次需要制作部分工具比如說鉆頭、銼刀......等就需要需要高碳鋼來制作了。
這就叫做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’了。
先弄材料吧!
要使用灌鋼法獲取高碳鋼,首先需要一座專用煉鋼爐,密封性能良好,還要有能連續(xù)工作的鼓風機,還需要燃燒能達到1300度的燃料。
目前武器作坊使用的是木炭,木炭在封閉的爐子進行鼓風溫度也只能達到一千出頭,無法滿足要求,只能使用焦炭了。
而焦炭要使用煙煤焦化處理,這不光要買煤炭了,還需要在建一座爐子來煉焦了。
頭痛,沒辦法,王澤就只有一邊建設爐子,一邊安排人去買煙煤。
王澤則思考爐子改怎么建,很快,借鑒了一下腦海中的一些爐子的樣式,圖紙很快就畫好了,王澤拿著圖紙來找鐵匠師傅石明達。
石師傅在這些方面有豐富的經(jīng)驗,可以對王澤的圖紙?zhí)嵋恍┙ㄗh,這個爐子改動最大的是鼓風機構的變化。
現(xiàn)在主流的鼓風機構采用的是風箱,效率低不說,還是使用人力。
王澤打算用水里驅動,這樣可以長時間,不間斷的運作,石師傅對此贊嘆不已。
與鐵匠師傅石明達一起商量新爐子建在哪,既然要使用水力,自然要在河邊了。
......
這個混亂的時代兩樣東西最重要,糧食與武器,糧食能填飽肚子,武器能保護糧食。而制造武器需要錢,得想辦法搞錢了。
上次打獵,在山中發(fā)現(xiàn)了許多藥材,其中不乏年份高,值錢的藥材。
可以在這上面想想辦法。
還有,保衛(wèi)隊的第一筆大額資金就是強搶來的,是不是琢磨又去哪干一票呢!
......
爐子還在建設之中,需要等待,王澤就回到基地,進行訓練了,武器的變化,自然會給訓練方式帶來變化。
王澤計劃以后保衛(wèi)隊全體使用燧發(fā)槍,有了燧發(fā)槍,自然就需要刺刀了。
在敵人未靠近時使用彈丸攻擊了,靠近了則是拼刺刀了。
這個時代火器已經(jīng)在戰(zhàn)爭的舞臺上開始大展身手了,但是由于火器本身的一些缺點:精度差、射程較近以及再裝填速度慢。
還有火力密集程度不夠等因素,騎兵等單位沖刺距離短,火力還無法做到有效壓制對方,面對可能會隨時沖到身邊的騎兵和步兵,火槍手此時需要近身格斗用的配套冷兵器。
比如說官軍裝備火器同時,還會裝備長刀盾牌等兵器,另外還會配備單獨長矛手等兵種,其中使用火器的的人員占比不到一半。
這其中有很多原因,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:火力不夠,無法遠距離消滅敵人,近身格斗是一場戰(zhàn)斗的必然有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
雖然這樣會造成作戰(zhàn)人員一定程度的‘浪費’,這個浪費是說在敵人未靠近時只有攜帶了火器的人員能夠攻擊敵人。
而沒有攜帶火器的人員就只能等待,而敵人靠近了,這時候這些人員才能參戰(zhàn)。
或許有人會覺得,一個戰(zhàn)斗人員火器與近身武器都攜帶唄,這樣不夠可以啦,敵人還遠時放槍,敵人靠近了拿起武器上去就是干。
這樣確實是個辦法,但那些將領、作戰(zhàn)人員想不到嗎?
當然能,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,一個戰(zhàn)士攜帶多種武器,這都是錢啊,軍費就那么多,你一個部隊全占了,其他部隊還活不活了。
還有就是一個戰(zhàn)士,需要掌握這么多種兵器的用法,這個訓練成本,后勤壓力是不是太大了點。
就算訓練、后勤、還有軍費上面都能滿足你的要求。
但你帶這個多兵器上戰(zhàn)場,你還能走得動嗎,特別是面對騎兵的機動能力時,你就只有站著挨打了。
不能同時配備多種武器,但人們一直在武器本身上面做文章,看有沒有一種武器能滿足遠程射擊,也能進行近身格斗。
一種叫做迅雷銃的東西就誕生了。
單兵多管火器,明代趙士楨發(fā)明,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,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,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(fā),加上外罩后狀如琵琶。
長187厘米,重2.5公斤起,易于攜帶使用,明軍經(jīng)常列隊跪射,火力沒有間斷。發(fā)射完畢后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。
但這個武器沒有成為主流也能說明它的問題所在。
火器火力的不足,而戰(zhàn)場形態(tài)的多變,而各個部隊是通過各種人員的配置,來滿足戰(zhàn)場的需求。
直到幾十年后刺刀的出現(xiàn),才打破這一局面。
而現(xiàn)在有了王澤這個變數(shù),那么刺刀將要提前問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