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歷史

建安五年

第二百二十四章 禍起蕭墻一念間

建安五年 漁不笑 2275 2022-09-12 08:00:00

  當韓當說出“孫翊生死在都督一念之間”這句話后,程普面色再變,跌坐于席,久久不曾開口,腦海里快速閃過一幅幅讓他內心糾結難安的畫面。

  劉琦所說“禍起蕭墻”當然不是空穴來風。

  就在最近數(shù)月,隨著孫策病危直至逝世,江東剛剛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震蕩,而根源自然是離不開亙古以來爭斗的主題——權力繼承。

  孫策在世之時,二郎孫權協(xié)助張昭、張纮、秦松等文臣主內政,治理地方,而三郎孫翊則隨行軍中,與程普、黃蓋等武將一同征討四處。翊三郎身高體壯,武技槍法盡得孫家真?zhèn)鳎倚愿耱敽饭?、快意恩仇,沖鋒陷陣時皆身先士卒,正對軍伍之人胃口,故與程普等江東老將相處得極為融洽,和年輕一輩的周瑜、徐盛等也稱兄道弟,適逢亂世,重武輕文,故一時間翊三郎在吳地風頭大盛。相比之下,孫家二郎孫權卻慢慢有被看輕和慢待的跡象。

  自年初孫策遇刺重傷之后,東吳后繼之事也被提上日程。

  理所當然,江東軍將皆有意擁立孫翊為繼承人,而張昭等文臣則屬意孫權,認為其老成持重,更能擔大任,雙方爭執(zhí)不休,孫策也遲遲未拿定主意。

  秋后,交州刺史張津襲擾南部邊境,左都督程普領兵出征,孫翊也代兄隨行督軍,誰知大軍方才出征,孫策的病情便突然加重,不日撒手人寰。

  程普得到消息后,帶著孫翊急急趕回,然終究是山高路遠、遲了半步,二郎孫權已在張昭、張纮等重臣的擁護下被立為新任吳侯,而當時負責拱衛(wèi)本境的右都督周瑜從鄱陽湖趕回吳縣后孤身入城,公然對孫權繼任表示了支持。

  有擁立之功的周瑜隨即被任命為大都督,壓過了程普一頭。而三郎孫翊則被奪了軍權,被任命為丹陽太守,名義上仍是一郡之主,實則被軟禁府中,除了貼身親兵外,守城兵將皆為二郎孫權親信,不許其離開丹陽城半步。

  程普自是不甘,跑去大都督府質問周瑜,周瑜卻反問道:“如換做是程公,又該作何決斷呢?是將二郎、二張(張昭、張纮)等一干人等全部殺光,讓吳縣血流成河,才算泄了心頭之恨嗎?”

  程普聽罷,不禁默然無語。

  周瑜這才嘆了口氣,并徐徐謂道:“先主策病重之時,你我都曾起誓,以身家性命保江東基業(yè)穩(wěn)固,如若真的鬧到兩孫相爭的地步,屆時怕會引來荊州劉景升、許昌曹孟德乘虛而入,江東六郡將不復姓孫也!二郎雖與先主脾氣秉性并不相似,但性格沉穩(wěn),禮賢下士,亦乃雄主之資,你我齊心輔佐,必能成就大業(yè)!”

  周瑜所言,字字在理,層層遞進,讓本就不善言辭程普無話可說。但其仍倔強謂道:“可三郎怎么辦?就這樣做個活死人?這對他太不公平!”

  周瑜看向程普的眼神頗為奇怪,甚至隱隱還有些哂笑之意,但最終還是淡然謂道:“程公大可放心,吳侯早已做了妥善安排,保管三郎在丹陽衣食無憂、生活富足,待局勢穩(wěn)定之后,自會解其足禁,畢竟是骨肉兄弟、血脈相連,屆時朝堂之上,必少不了三郎的位置?!?p>  至于這局勢穩(wěn)定到底是多久,程普沒問,周瑜也沒說。

  眼看大局已定,程普不得不接受現(xiàn)實,繼續(xù)做他的左都督。盡管他同意統(tǒng)領廬江、廬陵、豫章三郡兵馬,在周瑜的統(tǒng)領下幫孫權打這場穩(wěn)定權柄之戰(zhàn),但心中的愧疚和懷疑卻從未平息,故此時此刻聽聞韓當所傳之言后,百感交集一齊涌出,心頭混亂不堪。

  良久,程普心緒緩緩平復,這才問韓當?shù)溃骸按耸铝x公(韓當表字)你怎么看?”

  韓當略作沉吟后謂道:“如今三郎身陷囹圄,按理說對吳侯已無威脅,其并無下死手的理由,只是劉子瑜敢說這番話,想必不是無的放矢,也不可不防啊?!?p>  程普點了點頭后謂道:“如今丹陽城防統(tǒng)領媯覽、戴員二將,皆為吳侯親隨出身,與我等并不相熟,待江夏之戰(zhàn)事了,得想辦法在丹陽安插上咱們的人手?!?p>  “不如與那......”韓當欲言又止,程普看在眼里,正色謂道:“你我兄弟之間,有何好遮掩的,但說無妨!”

  韓當訕然謂道:“弟方才想及劉琦既然有意吐露此情,必有路子可以探聽消息,兄大可與其合作,共保三郎周全!”

  程普臉色一沉,擺手謂道:“吾豈不知此子是打的什么算盤,無非是想讓我江東內斗,他好從中漁利罷了!此等叛主之事,我程普斷不會做!”

  “可是......”韓當還想再說,有從人報稱:討越校尉蔣欽回來了。

  程普聞言大喜,命速速帶來,少頃便見蔣欽從帳外滾入,跪拜在地,涕泣不已,連聲稱罪。

  程普忙上前將其扶起,并溫聲謂道:“勝敗乃兵家常事,何罪之有!”

  這時韓當從旁問道:“我聞公奕(蔣欽表字)已落入敵手,如何能回得營來?”

  蔣欽面色赧然謂道:“末將乃少將軍劉子瑜親手所釋也,并有書轉交都督?!?p>  說罷有從懷中掏出信箋一封交予程普。

  程普展信閱過,見書中劉琦口氣謙卑、以晚輩自稱,雖未再提及孫翊之事,但認為眼下之戰(zhàn)戰(zhàn)出無因,雙方當以和為貴,化干戈為玉帛,并列了三點緣由。

  其言辭誠懇、闡述過往、分析利弊、條理清晰,皆乃發(fā)自真心,讓普頗為打動。

  書略曰:荊州與江東雖有深仇,但乃舊恨。彼時諸侯紛爭、群雄亂起,淮南袁術窺伺荊襄沃土,蠱惑先主堅起兵犯荊州。堅連戰(zhàn)連捷,而后渡漢水欲取襄陽,卻不慎在城外峴山中伏身亡。此事究其起因,乃孫堅犯境在前,而荊州反抗在后,故堅之死,實乃袁術狂妄自大、擅起戰(zhàn)事之罪也。后袁術因僭越稱帝,死于眾叛親離之中,也算是天理昭彰、報應不爽,孫堅在天之靈遂得以告慰,故舊仇并不是東吳舉國來犯的理由。

  此其一也。

  堅之子、先主策亦為明事理之人,雖偶有犯境之舉,但重點始終放在掃蕩地方、整肅士族上,這才有了如今東吳政通人和、富庶強盛的局面,并因此得朝廷敕封為吳侯,六郡風流盡數(shù)納入麾下。如今二郎權甫一得掌印綬,便善動兵戈,實乃不智之舉。此時江東士族早已蠢蠢欲動,戰(zhàn)事若有閃失,父兄為他打下的基業(yè)將毀于一旦,當早日退兵為上。

  此其二也。

  然新任吳侯雖年少,但在江東向來有冷靜沉穩(wěn)之名,也正是因此備受張昭等文臣推崇,不應有此不智之選,書中直言:皆因得位不正!

  此其三也!

按 “鍵盤左鍵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鍵盤右鍵→” 進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鍵” 向下滾動
目錄
目錄
設置
設置
書架
加入書架
書頁
返回書頁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