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生牛犢不怕虎,不是因為勇敢,而是因為無知。
突如其來的意外,讓韓信心中稍微痛快一些,盡管要離開富庶的齊地,回到楚地重新開始,但是,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,因為對韓信而言,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??!
之前,項羽分封各路諸侯的時候,就有人建議他在關中稱帝,不要回到故鄉(xiāng),否則統(tǒng)治不會長久,被項羽一句發(fā)達了不回家就像是穿著華麗的衣服在夜里走路(即“錦衣夜行”),根本不知道顯擺給誰看,執(zhí)意要回老家;結果項羽被人嘲笑說是猴子戴帽子假裝是個人(即“沐猴而冠”),這下可把項羽惹毛了,大怒之下就把勸說的人給殺了,而最終,項羽也如宿命般走向了失敗。
項羽如此,韓信也是一樣。
如果韓信還是以齊王的身份,就算是回到故鄉(xiāng),頂多也就是諸侯王回鄉(xiāng)探親;但是,現(xiàn)在韓信改封為楚王,是以楚地領袖的身份堂堂正正回到自己的家鄉(xiāng),不能算是榮歸故里,至少也算是衣錦還鄉(xiāng),他能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去自己成長的地方看看,能去自己曾經熟悉的地方去轉轉,更重要的是,他還能去找曾經欺負過自己的人、幫助過自己的人,讓他們看看那個曾經落魄的少年到底是不是人中龍鳳。
劉邦不愧是老江湖,一眼看穿了韓信的心思,一招以退為進,就讓韓信心甘情愿地前往毫無根基的楚地,不僅趁機將齊地從韓信手中剝離,同時還收服了各路諸侯和將領的人心,不得不給他點個贊。
和項羽不一樣,劉邦是個痛快人,在分封這件事上,看得很清楚,該割舍的利益絕不扭扭捏捏,現(xiàn)在天下剛剛安定,這群諸侯都不是好惹的,與其撕破臉拼個你死我活,倒不如先穩(wěn)定下來,慢慢瞅準時機各個擊破,決不能讓他們抱團取暖,因此,各路諸侯對于劉邦的安排都很滿意,大家覺得跟著劉邦這樣的老板是真的不吃虧,比小氣鬼項羽強太多了。
韓信沒有在定陶(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(qū))過多停留,選擇前往下邳(今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北部的古邳鎮(zhèn))赴任,畢竟現(xiàn)在留在定陶也沒什么意思,也沒有仗要打,倒不如早點兒去自己的地盤收拾收拾,趕緊把老婆孩子接過來更安心。
劉邦一看韓信情緒這么高漲,欣然同意韓信返回楚地,畢竟韓信現(xiàn)在就是個光桿司令,二十多萬齊軍都被自己扣下了,想回家,那就回去唄,正發(fā)愁楚地沒人管呢,于是,韓信率先踏上了歸國的旅途。
但是,這個世界偏偏總有意外,韓信剛走沒多久,就出了個幺蛾子。
項羽分封的臨江王,居然造反了,而且還打出為項羽報仇的旗號,這簡直是在墳頭蹦迪了,直接給劉邦惹毛了。
原本的臨江王是共敖,曾經擔任過楚懷王的上柱國,按道理說這樣的政壇老油條,絕不會干這么不著調的事兒,然而,共敖死了,接任的是他的兒子共尉(另一說為共驩,讀huān,意思同“歡”),就是他打破了安定祥和的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