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章 民生多艱(二)
“莫不是秦軍又回來了?”一個念頭閃過,魏三心中愈加惶然,二三十年的生活閱歷明確告訴他,村莊的寧靜不在了。
而每一次寧靜的打破,都意味著村里人的一次苦難,征糧、征丁、劫掠…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原因。
魏三渾濁的眼睛像是看透了人世間,他將兩個孩童緊入懷中,等待著馬蹄聲的審判。
馬蹄聲停在田地盡頭,百余名騎士紛紛下馬,簇擁著一胡服少年迎面走來,不是別人正是拓跋珪。
魏三頓時手腳冰冷,待緩過神,他伸出冰冷的雙手捂住兩個孩童的眼睛,佝僂的身軀試圖挺起,以至于脊椎部位咔咔作響。
時光終不復(fù)過往,魏三沒能挺起胸膛反倒是傷了脊椎,身軀愈加佝僂。
配著刀弓的騎士近前,魏三心中的惶然轉(zhuǎn)變成無措,原本想好的稱呼詞忘了個干凈。
“此地可是大榆嶺?”一人沉聲發(fā)問。
漢話,是漢話,魏三渾濁的眼睛一亮,手腳慢慢回溫。
魏三點點頭,顫顫巍巍答道:“回貴人的話,此地正是大榆嶺,舊時山上榆樹頗多,村民以此自稱”。
拓跋珪見魏三驚恐的模樣,忙安撫道:“老丈莫怕,我不是惡人,我是故去代王的孫子,新的代王”。
魏三努力回想?yún)s始終想不起‘代王’是誰,只得茫然的點點頭,表示順從。
“我是北人(鮮卑人自稱),以前也在云中,老丈是否還有印象?”拓跋珪換個通俗易懂的說法。
北人,魏三是有印象的,記憶中他們騎著高頭大馬,喜歡穿土黃色的衣服。
后來,穿著黑色衣服、操著關(guān)中口音的秦人打跑了北人,占據(jù)了云中。
由于秦軍糧秣運輸困難,百姓生活比北人統(tǒng)治之時更加困苦,加之魏三親人死于兵災(zāi),魏三對秦人的仇視更深。
在漆黑的夜晚里,魏三時常想起北人‘什六’‘什七’的王道之政。
北人統(tǒng)治之時,雖然課以重稅、偶有欺壓,但沒有燒殺擄掠、也沒有奪人余糧,更多的是放任百姓種田。
亂世之中,能夠放任百姓開墾田地,無為而治,在魏三看來已經(jīng)是王道之政了,至少比祖父、父親口中的那個‘人相食’的黑暗年代好太多了。
晉國、代國、秦國,對待百姓的態(tài)度是一樣的,區(qū)別只在于剝削程度的不同。
換言之,任何朝代都不值得贊美,因為沒有封建王朝代表人民利益。
魏三猛然抬起頭,見來者皆是辮發(fā)縈后,帶著重重疑惑喃喃道:“北人……他們離開得有十年了吧……”
是的,十年了,十年間物是人非,昔日的繁華早已不在,拓跋珪僅看老者的身軀、面龐,就能輕易得知云中百姓的生活狀況。
拓跋珪苦笑一聲,沒有為棄守國土作辯解,轉(zhuǎn)移話題:“老丈姓甚名誰,家住何方?”
魏三這時才想起跪拜,跪下作答:“老漢賤名魏三,有污貴人之耳,家住大榆嶺下”。
拓跋珪扶起魏三,站在田壟上又問:“本王一路行來,只見田地荒蕪,敢問老丈,是何緣由?”
“故時大榆嶺有三百戶人家,而今只剩下八十戶,百姓一無耕牛二無鐵犁,只得以人力耕種,加之天災(zāi)、疫病,田地也就漸漸荒蕪了”。
拓跋珪聞言靜默,短短十年,三分之二人口說沒便沒,人命如草芥、非是虛言,昭成之時云中農(nóng)戶過萬,不知此時還剩幾何?
“這是你的孫兒?”拓跋珪指著魏三懷中的兩個半大孩子。
這兩孩子年齡不大,沒有見過辮發(fā)縈后的鮮卑裝束,但見騎士身負刀弓、面容兇惡,怯生生地躲在魏三身后。
“這兩孩子自幼父母雙亡,老漢取的北姓,大的十二歲、叫花蕓;小的十歲、叫花弧”。
“能跟我講講這些年是怎么過的嗎?”
魏三頓了頓,開始從頭到尾講述發(fā)生在他身上的不辛,從妻子難產(chǎn)……幼子早夭……到祖孫三人相依為命,魏三像是敘述家常一樣,既沒有痛哭流涕,也沒有傷心欲絕,更沒有怨天尤人,只是平靜地訴說著。
拓跋珪深邃的眸子緊鎖魏三滄桑的面容,聽得一陣心揪,眉頭緊緊皺起。
興,百姓苦,亡,百姓苦,百姓的苦日子何時是個頭?
穿越者能改變嗎?
不能!
但至少得讓他們過得比以前好!
拓跋珪令騎士取來一斗糜子,遞給魏三。
魏三見此不敢置信,怔在原地,他可從沒聽說過貴人給賤民糧食。
魏三還沒言語,小姑娘花蕓卻是俏臉煞白,抖如篩糠。
繼而跪地叩首,叩的不是拓跋珪,而是有著養(yǎng)育之恩的大父。
拜完大父,花蕓起身面向拓跋珪:“我跟貴人走,愿為奴為婢”。
魏三嚎啕大哭,連連擺手:“老漢不要糧食,老漢不要糧食……求貴人不要帶走我孫女……”。
以往秦軍軍卒常用面餅、糧食誘騙良家,是以賣妻、賣兒賣女之事泛濫,魏三也有所耳聞,但他從沒有動過這種念頭。
拓跋珪本意當然不在此,無奈的閉上眼睛……
沒奈何,拓跋珪又扶起祖孫三人,方才解釋道:“先昭成王棄守云中,致使百姓淪于敵手,今孤率師數(shù)萬,光復(fù)故地,始知百姓生活貧苦,困于凍綏,特賜予每戶米一斗,以為賑濟”。
聽到‘賑濟’二字,魏三的情緒才平緩下來,他接過匝緊的白布口袋,老淚縱橫。
三十斤糧食不多,但卻代表著朝廷對百姓的態(tài)度,至少西晉、舊代、苻秦都沒有做過。
不待魏三致謝,拓跋珪接著道:“孤不要百姓的兒女,也不要百姓的財產(chǎn),孤只是想將百姓組織起來,開墾田地,種上糧食”。
“除此之外,孤將于金河泊搭建粥棚,望老丈將孤之諭令傳達給此地百姓”。
百姓更容易相信鄉(xiāng)黨、村人,這也是拓跋珪沒有派遣騎士宣諭的原因,更別說代國已經(jīng)亡國近十年。
云中河流交錯,百姓相當于在封閉環(huán)境中生活,如此一來,拓跋珪只需放出‘賑濟’的消息,百姓必然扶老攜幼,紛紛來投。
不過魏三仍是對拓跋珪的說法抱有疑慮,這也難怪,百姓經(jīng)歷舊代、苻秦兩朝壓榨,已經(jīng)不再信任統(tǒng)治階級。
百姓不愚、也不無知,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壞,各人心中自明。
“你等的性命連一匹健馬都不如,你又有何疑慮?”拓跋珪試圖打消魏三的疑慮,話雖傷人、事實如此。
百姓確實沒有值得圖謀的地方,魏三嘆息一聲,“孫兒,你去告訴鄉(xiāng)人,代王施粥放糧……”
花弧抬眸,小心翼翼地看了拓跋珪一眼,扛起半樁糜子向山腳下跑去……
錦鯉跳跳
感謝書友20181219202155261的打賞,感謝友友的推薦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