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州地勢平坦,四面環(huán)山,嘉陵水、白水、清江三流沖擊成河谷平原,是典型的河谷盆地地形。相較而于北面陜南漢中盆地和南面巴蜀四川盆地而言,它就顯得狹小了。
不過也正是如此,它南面與四川盆地有劍閣棧道連通,北南與漢中盆地有金牛棧貫穿。南控蜀北扼漢,實乃兵家必爭之地。
從益昌縣到綿谷縣,一路皆是坦途平原,方便騎行。所以,李寧等人一個時辰便趕到了烏龍山皇澤寺。
但綿谷縣往北通往山南西道之路,沿途山高谷深。橫在漢中盆地與利州之間,有條高大巍峨的山脈,名叫“大巴山脈”。
它起自隴西,成西北向東南之走勢,由摩天嶺、米倉山、大巴山、神農(nóng)架、武當山、荊山組成,橫絕南北,不通往來。也難怪劉禹錫在詩中稱,巴山楚水外乃凄涼之地。
自古以來,溝通利州與漢中,打通大巴山的道路有兩條,分別是“金牛棧道”和“嘉陵水道”。
李寧如今要走的便是嘉陵水道。說起嘉陵水道,就不得不提嘉陵奪漢,漢水改道之事。漢水源于隴西嶓冢山,經(jīng)成州長道縣、漢源縣、上祿縣、同谷縣,興州順政縣,梁州三泉縣、金??h,流入漢中。
公元前186年,西漢高后呂雉統(tǒng)治這年,武都郡發(fā)生大地震。這場地震導致三泉縣和金牛縣之間的漢王山發(fā)生嚴重的山體滑坡,堵塞漢水,形成名叫“天地大澤”的堰塞湖。
漢水斷流,在“天地大澤”積聚,僅從其名便可想象湖之大。澤水越來越多,其后數(shù)年水患頻發(fā)。后來天地大澤流向南方低矮處,奪取古潛水河道。經(jīng)過千年時間,至唐朝中期時,完全形成嘉陵水系。(詳見周宏偉教授《嘉陵奪漢考》)
嘉陵水道就是疏浚于此時的唐朝中期?!缎绿茣酚涊d:“疏嘉陵江二百里,焚巨石,沃酼以碎之,通漕,以饋成州戍兵?!鼻叭紊侥衔鞯拦?jié)度使嚴震和現(xiàn)任山南西道節(jié)度使嚴礪,相繼治理嘉陵水,開通航道。
建中四年(公元783年)清水之盟后,“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,隴州右極清水,鳳州西盡同谷,劍南盡西山、大度水。”隴右之地近歸吐蕃,唐朝在興州同谷增設行成州,治所同谷縣。
唐蕃雖有清水之盟約定國界,但吐蕃年年犯邊,屢屢侵擾。嚴震于貞元八年(公元792年)在芳州黑水堡,大破吐蕃。他抵御吐蕃的同時治理嘉陵水,自然分身乏術。
與嚴震十余年來抽空慢慢治理不同,嚴礪做節(jié)度使之前正是任興州刺史,負責興州段嘉陵水疏浚,有許多經(jīng)驗。且當時吐蕃意在西北朔方,而后連三軍統(tǒng)帥兼宰相的論莽熱都被韋皋俘虜。
嚴礪任節(jié)度使后則大發(fā)役卒,快速殘暴治理。他通過私加徭役,壓榨百姓,謀取私利。正是因為如此,益昌縣令嚴公衡才和嚴礪這位族叔意見不和。
嘉陵水道,歷時五年迅速完工,柳宗元還寫了一篇《興州江運記》歌頌。不過這是一年后的事。
如今嘉陵水治理已有四載,航道初具規(guī)模,可以行船。近些年來,利州、漢中兩地商船,多行于此。其中之事,李寧自然是聽嚴公衡所說。
李寧等人停在利州嘉陵水旁的烏龍山皇澤寺,不單單是為了跪拜武則天,還要在此置辦船只。他讓師傅酈定進和孟隊副,在烏龍?zhí)抖煽谫徺I船只。
等李寧祭拜完武則天,下了烏龍山之時,酈定進和孟隊副已經(jīng)買好船只。酈定進有從七品上階翊麾校尉之散官,孟隊副正九品上階仁勇校尉之散官,且精通船只。他們自然輕松買到了四條兩丈小船。
一丈船根本不能稱之為船,只是小舟。三丈船近七八米,稍顯沉重,不宜對逆水而行。孟隊副經(jīng)過一番思索,選擇了兩丈船,不大不小剛剛好。
酈定進和孟隊副還把一半馬匹返還附近驛站。唐朝馬匹是戰(zhàn)略物資,尤其是丟失隴右、河西這兩塊絕佳養(yǎng)馬之地,馬匹更加珍貴。不然趙昌和李寧也不會把馬帶上船只。
賣掉一半馬匹是因為,李寧和孟隊副帶領親衛(wèi)火和揚州火走嘉陵水道,而酈定進和譚云帶領神策火和河中火走金牛棧道。眾人在烏龍?zhí)抖煽诒謨陕?,水陸并進。
李寧與楊火長并四名親衛(wèi)同乘一船。四條兩丈船,每條載六人,正好夠兩火人所需。
原本每條船有兩個船槳,一個船槁。但孟隊副考慮到,眾人除了李寧外都是訓練有素的軍士,體力自然不錯。他便給每條船贈加了兩個船棹,以達到快速行船的目的。
船只向東北航行約十里后,嘉陵水東側(cè)有一南北狹長山峰。這座懸崖峭壁之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窟。
正在船尾站著操縱船槁的楊火長對船艙內(nèi)的李寧說道:“公子快看,山崖之上布滿石窟。”
李寧隨即出了船艙,站在船頭臨風遙望江邊絕壁,只見石窟滿山,佛像便崖,還有一條棧道驛路居于石窟之下,著實壯觀。他感嘆道:“鬼斧神工不外如是。”
另一只船上的孟隊副也附和道“我大唐能工巧匠數(shù)不勝數(shù)!”
楊火長跟著說道:“此地乃武后故土,百年來建窟造佛,方有如此之景?!?p> 李寧前世雖未來千佛崖,但他對此還是也所了解,于是回道:“武后敬佛,大力建造,明皇重藝,多有增建,武陽伯、許國公也曾加修。”
不過李寧接著糾正道:“此間佛窟并非興于本朝,元魏崇佛,蕭梁重寺,兩國幾易漢中,具于此地造佛建窟。山中佛像多達千尊,千佛崖之名便由此而來?!?p> 隨后眾人繼續(xù)前行,李寧因常年習武,體力不差,在其他人劃累之時也可代替稍許。
兩個時辰后,他們劃船近四十里,過三面臨水的飛仙關,云遮霧繞的望云嶺,然后來到一處巨長的峽谷。
李寧在船頭一眼望去,盡是綠意。山峰高大巍峨,蒼翠欲滴,江水兇險湍急,清澈如碧。峽谷中清風拂面而來,沁人心脾。如此景致,絲毫不弱于名山大川。
兩岸絕壁聳峙,峽中江濤翻滾,一位郎朗少年,持劍傲立船頭,烏發(fā)飛揚,長衣飄舞,好一幅山水畫。
這座峽谷長超八里,寬僅三十余丈,絕壁之上還有一條驛道,連綿不絕,驚為天人。
李白的《蜀道難》中,“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,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,猿猱欲度愁攀援?!本褪切稳荽颂?。
出了峽谷后視野頓時豁然開朗,一片平原旁有座大型驛站,名叫飛霞驛。此時正是落日西陲之際,飛霞漫天,粉云染金。西南方不遠的赤紅色山峰更增添一份神秘之感。據(jù)驛丞介紹,它赤紅如火焰,名叫火焰山。
飛霞驛又名朝天驛,天寶十五年(公元756年),唐玄宗躲避“安史之亂”逃奔蜀地。南方官員就是在此處迎駕,稱“朝天子”,而后這座驛站便改名朝天驛。
酉時四刻左右,李寧和孟隊副、楊火長、孟火長等,共二十三人乘船來到朝天驛站休息。
不久之后,晚飯即將做好之際,酈定進、譚云、王冰、裴盼、陳火長、張火長,帶領兩火士兵也從棧道趕至朝天驛。
眾人便在驛站庭院架起篝火,吃著烤肉,喝酒美酒,肆意聊天。行水路之人訴說著劃船之難、江河之美,走驛道之人傾述著驛道之艱、高山之壯。
博帶青衫
小李寧又回來了! 希望大家喜歡李寧、支持正版閱讀! 本書讀者群:770786318,歡迎大家進來討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