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伯明以為女兒猜出來他的用意了,哪里知道墨染其實是用這半句話來套他,于是他上了當,很是欣慰地將肚子里的思量都說了出來,順帶著將當年往事也說了一遍。
“你堂叔去了以后,你叔祖父身子也就不大好了,白發(fā)人送黑發(fā)人,就是鐵打的身子也禁不住啊,何況你叔祖父是征戰(zhàn)的武將,受過多少傷,比你祖父早走幾年,也是勛爵之家,現(xiàn)在落到這步田地?!?p> 林伯明思及此,不禁感嘆一聲,頗是英雄嘆惋之意,他繼續(xù)道:“通陽夏城有幾個知道歸遠伯林松石的?你祖父在時還好,你祖父去了,安國侯府竟全當沒了這門親戚,侯府不看顧他們,你墨琢哥哥沒法子,硬起心腸來投了軍營,滿朝文臣武將,或是農家子弟,誰舍得讓孩子吃這份苦,受這個罪,冬天臥在雪里,衣裳都凍住了,家里沒給送冬衣,那孩子身上竟是單衣。”
墨染聽母親提起過,蘇夫人每每提起林墨琢,都要嘆幾聲可憐,說林墨琢小小年紀就去了邊關,刀劍盾牌都提不起來,操練時硬生生地撐著一聲不吭,等百夫長巡視到他跟前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孩子竟將胳膊端得脫臼了......
軍中老兵欺負新兵,見林墨琢年紀小,竟都不好意思欺負他,人人都讓著這孩子。
林墨琢卻還是病了,病了以后又不吭聲,飯菜難以下咽,吃不飽就喝水挺著,生生地熬得只剩下骨頭,如此種種,數(shù)不清讓人心酸的事。
最令墨染驚奇的是,這位墨琢哥哥明明知道本家叔父就在軍中,還是三品將軍,他竟然瞞著不吭聲,旁人皆是千方百計地疏通關系,他竟恨不得撇得一干二凈才好。
林墨染曾嘆說:“五嬸嬸的娘家侄子,雖有勇力,可也是借了父親的力,怎么墨琢哥哥就不來找父親呢?”
這也正是蘇夫人不明白的地方,林家一脈,血緣骨肉,怎么生疏至此?她知道林伯明不是涼薄之人,很是看重骨頭親情,往年過年時她還特特給林墨琢兄弟兩送些衣料吃食,雖不能幫襯多少,可心意也到了,怎么這孩子如此喂不熟?
因此蘇夫人“懷恨在心”,每每提及都要嗔怒,言語中仍是露出“憐惜慈愛”,在林墨淙去了邊關之后,這語氣卻淡了不少;嗔意愈多,怒意漸息,嗔怒的對象也從一個孩子,變成了兩個孩子。
墨染第一次見林墨琢,是林墨琢從邊關回來,聽從林伯明的吩咐來安國侯府送信。
當時墨染才走到廊下,就聽見里面母親的說話聲,心中疑惑:“母親從不如此高聲說話,怎么還如此著急?”
她不等藿芝出來,就掀簾子進去,恰撞見林墨琢被母親訓得縮脖子的樣子,墨染又驚又愣,站在門口,想笑又笑不出來,不防林墨琢轉頭,她便盈盈拜了下去,口稱兄長。
林墨琢憨憨一笑,躲著蘇夫人的眼神回了一禮,如釋重負地說:“三伯母,侄兒記住了,以后再不敢了,真的不敢了?!?p> 他說著就欲退出去,又被蘇夫人叫住,飛快地接了蘇夫人遞過來的包裹,身影一閃就到了墨染身邊,稍一停留,竟對墨染道了聲謝,墨染轉而看向蘇夫人,心中頗為不解,怎么這個哥哥如此奇怪?
林墨琢那次是代替林伯明回京述職,在陽夏城待了足有半年之久,期間時常來尋墨染,他沒有妹妹,又感林伯明提攜、照顧之恩,心中深念血緣骨肉親情,看待墨染猶如親妹妹一般,臨行時還送了墨染一柄寶劍,那柄劍至今仍掛在墨染書房墻壁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