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歷史

存亡之秋

探討季漢景耀六年(公元263年)

存亡之秋 學者鳳鳥 5003 2023-06-01 08:00:00

  我和圈里很多朋友,甚至大佬,經(jīng)常談起季漢景耀六年(公元263年)。

  這一年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,為何曹魏大將鐘會8月出兵,短短過去3個多月,11月就滅亡了季漢。

  這里到底隱藏了哪些玄機?我們可以正常探討一下。

  我們從多個方面探討那年的季漢。

  一,內(nèi)政方面。

  當年季漢內(nèi)政主要由誰負責,拍板者是皇帝劉禪,劉禪喜歡宦官黃皓,黃皓又迷信巫師。所以劉禪-黃皓-巫師成為一條線。

  據(jù)陳壽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記載,維表后主:‘聞鐘會治兵關中,欲規(guī)進取,宜并遣張翼、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、陰平橋頭,以防未然?!┱餍殴砦祝^故終不自致。啟后主寢其事,而群臣不知。

  通過這段記載可以看出,在前線的大將軍姜維察覺魏將鐘會治兵關中,可能會南犯。于是立即上表,請成都方面讓張翼、廖化二位將軍率軍增援軍事?lián)c陽安關口與陰平橋頭,以防患于未然。當表文落到黃皓手中時,黃皓請教巫師,巫師說魏軍不會來,黃皓便相信且告訴劉禪,劉禪即壓下軍情,沒有告之諸臣,便錯過了出兵增援前線的最佳時期。

  當然,劉禪-黃皓-巫師在當時只能算季漢內(nèi)政的一條暗線,還有一條明線是尚書臺。

  尚書臺是季漢的內(nèi)政中樞機構,負責發(fā)布國家政令。特別在諸葛亮去世后,尚書臺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,尚書臺的長官叫尚書令。

  諸葛亮去世后,尚書令先后包括蔣琬、費祎、董允,這些人本質忠純,頗有才干,能妥當處理國內(nèi)政務,又能抑制宮中小人,國家機器得以正常運轉,未有差錯。

  然而到了后期,尚書令先后包括陳祗、董厥、樊建,這些人的才干比不上前任,對國家的治理,小人的抑制皆不到位。

  當時間到了景耀四年(261年),諸葛亮之子,行都護衛(wèi)將軍諸葛瞻成為尚書臺一把手,與董厥、樊建等掌控尚書臺事務。歷史上對他們的生平記載很簡略,基本都在陳壽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中?!吨T葛亮傳》對三人政績未有明確記載,但留下:‘自瞻、厥、建統(tǒng)事,姜維常征伐在外,宦人黃皓竊弄機柄,咸共將護,無能匡矯,然建特不與皓好往來。’

 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,在當時宦官黃皓專權,這幾個人雖然統(tǒng)領政事,但沒有抑制黃皓,且只有樊建不與黃皓往來。

  諸葛瞻、董厥、樊建三人掌控尚書臺三年,直到季漢滅亡。

  那姜維呢?很多人以為姜維是軍政長官,其實并不是,姜維在這一時期只有指揮軍隊北伐的權力,而無力處理內(nèi)政。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是皇帝劉禪,劉禪就是這樣安排的。

  那么諸葛瞻(尚書臺一把手,掌內(nèi)政)、黃皓(宮中專權,皇帝寵幸)、姜維(最高統(tǒng)帥,掌北伐軍)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?可謂非常惡劣!

  據(jù)裴松之注《三國志》引孫盛異同記曰:‘瞻、厥等以維好戰(zhàn)無功,國內(nèi)疲弊,宜表后主,召還為益州刺史,奪其兵權;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。’

  可以看出,當姜維在前線征戰(zhàn)卻沒擊敗鄧艾,拿下涼州諸郡時,諸葛瞻等人在國內(nèi)立即行動,以姜維好戰(zhàn)無功,使國內(nèi)疲憊不堪為理由,上表彈劾姜維,決定以右大將軍閻宇取而代之。

  另有陳壽《三國志·姜維傳》記載: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(nèi),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(xié)比,而皓陰欲廢維樹宇。維亦疑之。故自危懼,不復還成都。

  從這段可以看出,當時宦官黃皓玩弄權術,右大將軍閻宇和黃皓相勾結,黃皓陰謀廢掉姜維,用閻宇代替他。姜維便懷疑黃皓。所以感覺自身危險,就不再返回成都。

  宦官黃皓自陳祗時代開始干預朝政,已經(jīng)十幾年了,羅憲、劉永、陳壽等皆被排擠。

  若姜維頭鐵率軍返回成都,諸葛瞻給他安排的新職務是益州刺史。益州刺史是地方長官,僅負責蜀中諸郡事務,不再掌兵,不進尚書臺也參與不了國事,姜維便被邊緣化了。

  諸葛瞻想搞姜維,黃皓想搞姜維。姜維在朝中勢單力薄,怕被諸葛瞻、黃皓搞掉,為求自保,只能長期在外,屯田沓中。

  看到諸葛瞻、黃皓、姜維三人關系如何惡劣,皇帝劉禪有什么反應?說好聽點,劉禪希望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,彼此制衡。說難聽點,劉禪就是在和稀泥,他自己年紀也大了(57歲),懶得管了。

  當時的情況,可謂一團糟。

  二,軍事方面。

  景耀六年,季漢的軍隊有多少人?曹魏統(tǒng)計是九萬,王隱《蜀書》統(tǒng)計是十萬二千,差不多就是九到十萬之間。

  大將軍姜維名義為最高統(tǒng)帥,但他直接指揮的軍隊,只有數(shù)萬北伐軍。

  具體來看。

  北線:右驃騎將軍漢中都督胡濟的漢中軍,近兩萬人。姜維在北伐時根本調(diào)不動。胡濟和姜維的關系可謂不咋地。后以軍令將胡濟調(diào)到漢壽。

  東線:右大將軍永安都督閻宇的巴東軍,一萬人。因為要防備東吳,姜維無法調(diào)動。另外閻宇和諸葛瞻、黃皓之間關系較好,使閻宇一度有機會取代姜維。另外同年閻宇被劉禪調(diào)往成都協(xié)防,還未到達,劉禪先投降了。

  南線:安南將軍統(tǒng)南中諸郡事霍弋的南中軍,近萬人。因為要負責南中諸郡,南中人能安定已經(jīng)不錯,姜維哪里還調(diào)得動?;暨亲黠L正直的將軍,聽說魏軍來伐,上表要來成都協(xié)防,被劉禪拒絕了。

  京師:行都護衛(wèi)將軍諸葛瞻的羽林軍,數(shù)千人。諸葛瞻和姜維之間是水火不容。

  由此看出,季漢就這么十來萬人,又要細分成北伐軍、漢中軍、巴東軍、南中軍、羽林軍至少五部,這還不包括其他地方的留守軍隊,比如汶山郡地區(qū)。

  細分之后,姜維就這么幾萬人,北伐一直沒成功,國內(nèi)環(huán)境又如此嚴峻,所以不敢回成都。這樣的形勢,這樣的軍隊,又該如何能擋住敵人的進攻,之后來講。

  三,人心方面。

  名儒譙周,被譽為蜀中孔子,他有很多學生,包括太子劉璿、尚書文立、巴東太守羅憲、太子洗馬大將軍主簿李密、黃門侍郎衛(wèi)將軍主簿陳壽等。然而這樣的人物,卻在最后時刻勸說皇帝投降,這說明什么?說明在當時蜀人或蜀中士人對季漢朝廷非常不滿,甚至失望透頂,而最敢說話最愿意出頭者,便是譙周。

  譙周著《仇國論》是投降主義言論,當時又流傳讖語:‘代漢者,當涂高也?!谑竦赜幸欢ㄊ袌觥j悏邸度龂尽ざ怒倐鳌酚涊d,周曰:‘先主諱備,其訓具也,后主諱禪,其訓授也,如言劉已具矣,當授與人也。’

  意思是譙周跟人講:劉備的備,是具,足夠的意思。劉禪的禪,是禪讓,授予的意思。如同說劉氏已具備了,應當授與他人了。

  譙周憑蜀中士族與大學者身份,不斷搞事,搞了許多年都沒被治罪,為何會這樣,可能這便代表蜀中士人的心聲,也可能當時季漢高層已經(jīng)麻木了。

  蜀中士人不滿姜維北伐,不滿陳祗、黃皓操權,或許更不滿在于荊州人長期壟斷高層建筑。

  我們看看景耀六年高層中的荊州人都有誰:行都護衛(wèi)將軍諸葛瞻、輔國大將軍董厥、尚書令樊建、尚書仆射張紹、尚書張遵、右大將軍閻宇、右驃騎將軍胡濟、右車騎將軍廖化、鎮(zhèn)軍大將軍宗預,甚至包括皇帝劉禪等一大堆人,高層快被這些荊州人霸占完了。

  那么蜀人呢,光祿大夫譙周,左車騎將軍張翼,大尚書衛(wèi)繼,尚書文立,尚書程瓊等寥寥數(shù)人,人少不說,還掌握不了核心權力。

  數(shù)十年來蜀人大量出錢、出人、出力,自己又做不了大官,國家又看不到希望,圖啥呢?當魏軍兵臨城下之時,干脆投降算了。

  當時,皇帝劉禪本想去南中避難,被譙周一番勸諫(威脅)給嚇著了,所以就直接投了。

  我們看到譙周在危機時刻可恥的賣國行為,同時也能看到皇帝劉禪甚至整個季漢高層在蜀中人心建設方面,確實做的不咋地。

  四,鄰國方面。

  景耀四年(261年),這一年諸葛瞻統(tǒng)政,吳國派五官中郎將薛珝出使季漢,并求馬匹。薛珝來到蜀中,觀察季漢國情。習鑿齒《漢晉春秋》記載,薛珝回去之后告訴吳主曰:‘入其朝不聞正言,經(jīng)其野民皆菜色...突決棟焚,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,其是之謂乎!’

  意思是季漢朝堂已經(jīng)聽不到正義的言論,蜀中百姓因營養(yǎng)不良而面有菜色...當建筑物被焚毀時,如燕雀般怡然自得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!

  薛珝為何要這么說,有兩種可能,一種是當時季漢國情確實不被看好,感慨遇到了危機。另一種是薛珝故意惡心季漢,巴不得季漢趕緊滅亡。相比之下,哪種可能性更高?我個人偏向于前者。因為季漢和吳國長期結盟,唇亡齒寒,若季漢滅亡,吳國可以獨存?或者說吳人有信心有能力早于曹魏發(fā)動滅蜀之戰(zhàn),從而搶占地盤?恐怕是不能。

  若是前者,便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,吳國人確實看到了季漢國內(nèi)的問題,薛珝的言論只是更直接一些。而從歷史的發(fā)展來看,也確實如此。

  五,敵國方面。

  這一時期,曹魏進入權臣司馬昭統(tǒng)治時代。司馬昭或許不如父親司馬懿、兄長司馬師那么厲害,但也非泛泛之輩,也是很有能力的人。這體現(xiàn)在他能成功接班司馬師,平定淮南三叛,不怕得罪人殺掉嵇康,賈充弒君快速善后,合理使用諸將抵抗季漢北伐,吳國向北用兵,多次辭讓晉公之位等。

  司馬昭憑才干使曹魏情況逐漸穩(wěn)定下來,又為擺脫魏帝曹髦之死給自己帶來的聲譽問題,同時再給自己‘上位’晉公、晉王獲得政治資本,便開啟了魏滅蜀之戰(zhàn)。

  當時魏國疆域廣泛、人口眾多、軍隊強大、糧草充足,穩(wěn)定數(shù)年,非??膳?。反觀季漢處于國小民弱,臣子勾心斗角,宦官操弄威權,皇帝昏庸無為的狀態(tài)。所以司馬昭此時發(fā)動伐蜀之戰(zhàn),時機可謂選對了。

  司馬昭所選伐蜀將領鐘會、鄧艾,皆非菜鳥,鐘會被譽為‘魏國張良’,與司馬昭謀劃伐蜀多年,鄧艾作為老將常年與姜維交戰(zhàn)于隴西,安排這兩位將軍掛帥,非常合理。只有諸葛緒或許稍微差點,但也無傷大局。

  當年諸葛亮《出師表》中: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?!@個存亡時刻,在三十六年后終于還是到來了。

  我們看魏滅蜀之戰(zhàn)的具體進展。

  魏將鐘會、鄧艾、諸葛緒率十八萬以上軍隊南下伐蜀時,漢將姜維北伐軍、漢中方面軍隊,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七萬人(姜維約五萬、漢中及其他地區(qū)約兩萬)。十八萬對七萬,魏軍兵力占優(yōu)。

  況且張翼、廖化、董厥的援軍因之前延誤軍情而來遲,未能及時趕到前線。

  魏軍的進展非???,姜維只能放棄沓中回救漢中,成功擺脫魏將鄧艾、諸葛緒的夾擊,與來遲的廖化、張翼、董厥等人合兵于白水關。

  這時漢中陽安關口已被魏將鐘會攻克,漢軍防線被擊穿,姜維只能帶著五萬將士退守劍閣,建立全新防線,擋住鐘會十三萬人繼續(xù)南下的腳步。

  另一方面,魏將鄧艾見姜維守衛(wèi)劍閣,鐘會受阻,決定率三萬人偷渡陰平,搶占江由,開辟第二戰(zhàn)場。

  季漢方面由諸葛瞻率羽林軍增援江由。諸葛瞻在軍事上有自己的考慮,便不聽黃崇建議,于是搶占江由險要失敗。江由守將馬邈投降鄧艾,諸葛瞻見況放棄涪城。涪城以前由大司馬蔣琬經(jīng)營多年,是一座軍事堅城,非小城,不知諸葛瞻為何輕易放棄。

  諸葛瞻不進江由、放棄涪城,退守綿竹,導致魏軍長驅直入。鄧艾與諸葛瞻相遇于綿竹,諸葛瞻被鄧艾激怒,率軍出戰(zhàn),被魏軍斬殺。

  說句事后諸葛亮的話:諸葛瞻非常忠誠和勇敢,但提到軍事素養(yǎng),顯得不太合格。

  鄧艾突破綿竹,乘勝進擊,又拿下雒城,逼近成都。此時姜維再堅守劍閣,已意義不大。

  魏滅蜀之戰(zhàn),魏軍的戰(zhàn)術更主動,堅決,成果明顯。漢軍的戰(zhàn)術較被動,遲疑,屢遭失利。

  魏軍在軍事上完勝漢軍。

  結合內(nèi)政、軍事、人心、鄰國、敵國等多方面因素可以看出,季漢在這一年確實問題很大。恰好這一年敵國給與了致命一擊。

  另外說點不一樣的。

  魏滅蜀之戰(zhàn),三個多月就結束了這場戰(zhàn)爭。吳國方面想趁機撈點便宜,但吳將陸抗、步協(xié)等率三、四萬吳軍,花費半年卻拿不下漢將羅憲以兩千弱兵守衛(wèi)的一座白帝城,這又是為何?

  房玄齡《晉書·羅憲傳》記載,憲曰:‘本朝傾覆,吳為脣齒,不恤我難,而邀其利,吾寧當為降虜乎!’

  當吳軍來犯,羅憲見況說:‘我國覆滅,吳國是唇齒之邦,不撫恤我們的災難,卻想求利,我怎可能作吳人的俘虜!’

  從這話中可以看出,雖然魏軍還未正式接收白帝城,但白帝城的將士明知自己處于危機,卻依然不被吳人武力所屈服,堅決戰(zhàn)斗到底。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,或許只能怪東吳自己了。

  昔日背刺關羽是舊賬,如何季漢覆亡即侵犯是新賬,舊賬新賬一起算,便不會讓東吳得逞。羅憲在白帝城遭遇極大困難,沒有選擇投降,沒有跑路,擋住了吳軍半年的圍攻,半年后魏將胡烈出兵解圍。若沒得到解圍,羅憲的結果便是城破戰(zhàn)死。

  羅憲歸晉后,官至陵江將軍、武陵太守,率軍攻取了東吳占據(jù)的巫城。

  南中霍弋歸晉后,官至南中都督、交州刺史,出兵席卷了東吳占據(jù)的交州地區(qū)。

  季漢的故事,無論是早期創(chuàng)業(yè),還是最終結局,都給后人帶來太多的震撼。

  《存亡之秋》八卷五十五萬字已完更,這篇是根據(jù)陳壽《三國志》、裴松之注《三國志》、常璩《華陽國志》、房玄齡《晉書》、王隱《蜀書》、習鑿齒《漢晉春秋》等歷史文獻改編的文學小說系列,基本還原了季漢的亡國之史。

  當然很多問題沒有交代清楚,如諸葛瞻彈劾姜維的表文原件,如將軍閻宇的下落,如鐘會之亂的諸多疑惑,這些問題在當前已有歷史文獻中皆找不到答案,只能期待以后考古。

  想和作者交流,想加入歷史聊天群的朋友,皆可加V:PX13China。加群不收費,只等君共鳴。當我們在茶余飯后之際,談論起過去存在的那些真實人物及故事之時,皆會令人激動澎湃,感慨不已!

按 “鍵盤左鍵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鍵盤右鍵→” 進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鍵” 向下滾動
目錄
目錄
設置
設置
書架
加入書架
書頁
返回書頁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