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。ㄒ唬?p> 駱賓王還沒等到事業(yè)的突破口,大唐就迎來了大變故,打亂了他的計劃。
弘道元年(683年),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,唐高宗駕崩。來年一月,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,改元嗣圣,是為唐中宗。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,不久即廢李顯,立豫王李旦為帝,武則天開始掌握全部權力。
這年春天駱賓王進京述職,耳聞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、大開殺戒的種種惡行,以及武氏勢力的橫行無忌,心中頗感憤憤。他帶著一腔郁郁之氣離京南下,沒有再回臨海,棄官游廣陵(今揚州)。
光宅元年(684年),面對武太后廢除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、臨朝稱制的局面,被降職為柳州司馬的李敬業(yè)領頭起兵于揚州。
正在揚州交游的駱賓王,也加入其中。駱賓一直王對武則天的統(tǒng)治深為不滿,時刻都想著如何推翻武則天的統(tǒng)治,李敬業(yè)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。
(二)
揚州城中,駱賓王端坐于大帳之內。此時,他正為寫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醞釀感情。
受命寫這篇檄文的時候,駱賓王已經明白,他的命運將會因此走向兩個極端:如果舉事成功,不僅匡復了李氏江山,他自己也將實現封官拜爵、指點江山的理想;事敗,必然會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。
展開宣紙,天堂與地獄同在,駱賓王心情是興奮與恐懼的混合體,提筆的手有些顫抖。
他時不時抬頭向身旁披堅執(zhí)銳的李敬業(yè)投去感恩的一瞥,因為正是他給了這個機會。
他未曾留意,李敬業(yè)也在反復地打量著他和他的面前的這張紙。
李敬業(yè)早聽說駱賓王是文章圣手,但他不知道文弱的駱賓王能把討伐檄文寫成什么樣,心里也沒底。
興奮和恐懼,往往更能激發(fā)詩人的文思,駱賓王把心中這些年來的郁結之氣,化為筆端的一股劍氣。在紙上,他仿佛看見千軍萬馬揮斥八極,一舉匡復李氏皇朝。
檄文一氣呵成,李敬業(yè)迫不及待地拿過來看。
當讀到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何托”,“請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誰家之天下”的時候,李敬業(yè)更加確信,他找駱賓王寫檄文是對的。這篇文章將會為他的造反營造聲勢,打出一張漂亮的政治牌。
(三)
李敬業(yè)(636—684年),本名徐敬業(yè),祖上因有大功,被賜李姓。曹州離狐(今山東省菏澤市)人,司空李勣的孫子,梓州刺史李震的兒子。李敬業(yè)善于騎射,頗有才智??傉露辏?69年),李敬業(yè)承襲英國公,授太仆少卿,出任眉州刺史。
嗣圣元年,李敬業(yè)和他弟弟令李敬猷、給事中唐之奇、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獲罪。李敬業(yè)被降職為柳州司馬,李敬猷被免官,唐之奇被降職為栝蒼令,杜求仁被降職為黟縣令尉。曾任御史的魏思溫,此時再次被罷黜。
他們聚會于揚州,李敬業(yè)自稱大將軍、揚州大都督,以勤王救國、支持唐中宗李顯復位為名起事。
魏思溫讓監(jiān)察御史薛仲璋出使江都,然后讓雍州人韋超到薛仲璋處報告說“揚州長史陳敬之陰謀造反”,薛仲璋逮捕陳敬之入獄。
數日后,李敬業(yè)乘驛車到達,稱自己是揚州司馬前來赴任,“奉太后密旨,因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,要發(fā)兵討伐”。然后,開府庫,命揚州士曹參軍李宗臣到鑄錢工場,召囚徒、工匠等為兵,發(fā)給他們盔甲。李敬業(yè)將陳敬之在監(jiān)獄斬首;錄事參軍孫處行抗拒,也被斬首示眾,揚州官吏再沒有敢反抗的。
李敬業(yè)擁有了揚州的兵馬,使用李顯的年號嗣圣元年。然后,設置三個府署:第一個稱為匡復府,第二個叫英公府,第三個叫揚州大都督府。李敬業(yè)自稱匡復府上將,領揚州大都督。任命唐之奇、杜求仁為左、右長史,李宗臣、薛仲璋為左、右司馬,魏思溫為軍師。駱賓王被任為藝文令,掌管文書機要。
隨后,李敬業(yè)命駱賓王撰寫《代李敬業(yè)傳檄天下文》,傳布檄文到各州縣,號召天下,十來日便聚集士兵十余萬人。楚州司馬李崇福率領屬下三縣響應。
武則天得知后,追削李敬業(yè)祖父和父親的官職封爵,掘墓砍棺,剝奪賜姓,恢復其本姓徐氏。然后,派遣梁郡公李孝逸、魏元忠統(tǒng)兵征討。
魏思溫建議李敬業(yè):“您以恢復皇帝的權力為口號,應當率領大軍大張旗鼓地前進,直向東都洛陽,那么天下人知道您以救援天子為志向,四面八方都會響應。”
薛仲璋卻說:“金陵有帝王氣象,又有長江天險,足以固守,不如先奪取常、潤二州,作為奠定霸業(yè)的基礎,然后再向北以圖奪取中原,進可以取勝,退有歸宿,這是最好的策略?!?p> 魏思溫不同意,說:“崤山以東豪杰因武氏專制,憤怒惋惜,心中不平,聽說您起事,都自動蒸麥飯為干糧,舉起鋤頭為武器,以等待南軍的到來。不乘這種形勢建立大功,反而退縮,自求建造巢穴,遠近的人聽到了,哪有不人心離散的!”
李敬業(yè)沒有接受魏思溫的主張,聽從了薛仲璋的主意,派唐之奇守江都,自己領兵渡過長江,攻陷潤州。
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,兵不血刃就擁有揚、楚兩州之地。不久又攻下潤州,連朝廷內部也產生動搖。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臺,還政于皇帝。
但李敬業(yè)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,揮師西進,直逼京洛。他還是想先鞏固江南根據地,然后再經營中原。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,她清除朝中的反對派,然后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。
李敬業(yè)雖然奮力迎戰(zhàn),也取得了幾次勝利,但最后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,前后歷時僅三個月。李敬業(yè)兵敗,被部將王那相所殺。揚、潤、楚三州隨后平定。
(四)
在跟隨李敬業(yè)舉兵討武的短暫過程中,駱賓王結局無人知曉,留下千古謎團。
歸納起來,主要有被殺、逃亡和投水自盡等幾種說法。
據說王那相帶著25顆人頭向武則天投降,其中是否有駱賓王?
駱賓王是這次反亂的要犯,又是討武檄文的起草者,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。所以,即使當時沒有被殺,王那相為了邀功會謊稱要犯悉數被殺,包括駱賓王。所以,第一種說法并不一定可信。
郄云卿在武則天死后,受朝廷委派搜集駱賓王詩文,并結集作序。他的生活年代只比駱賓王稍晚一二十年,他在搜集駱賓王詩文的過程中,走訪了眾多與駱有關的人。他稱駱賓王“兵敗逃亡”,可能有一定根據。
《朝野僉載》的作者張鷟也是和駱賓王基本同時的人,他稱駱賓王“投江水而死”。王那相率眾嘩變,一時船上大亂,駱賓王乘機跳水,有人親眼目睹。消息傳出后,張鷟也就跟著認為他投水而死。事實上跳水后未必是死,當時的時間是晚上,船又緊靠山邊,懂水性或許能夠逃脫。駱賓王是南方人,懂水性的可能性很大。所以,駱賓王兵敗逃亡的說法,似乎是可信的。
李敬業(yè)兵敗若干年后,著名詩人宋之問被貶職江南。
一天,宋之問夜游靈隱寺。只見到月光如水,四周一片寂寥,他詩興大發(fā),做詩云:“鷹嶺郁岹峣,龍宮鎖寂寥。”反復吟誦十幾次,后聯詩就是續(xù)不上來。
“樓觀滄海日,門聽浙江潮。”突然,一個老者的聲音傳出,續(xù)上了下聯詩。
宋之問循聲找去,在一禪室內有一老僧,在禪床打坐。原來,老僧聽見宋之問行吟甚苦,幫他出了兩句。
宋之問一聽大喜,于是把全詩綴成,拜謝老僧。
回到客房,他反復吟思,覺得老僧所贈聯實為全詩警策。次日一早,宋之問再去拜訪,老僧已不見蹤影。詢問寺僧,原來續(xù)詩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!
這個傳說為后人廣泛采納,晁公武的《郡齋讀書記》、尤袤的《唐詩紀事》、辛文房的《唐才子傳》都持此論。胡應麟、吳之器、陳熙晉等人,為駱賓王作傳時,也都引用了這則故事。
當然,駱賓王逃亡到靈隱寺為僧只是個傳說,并沒有史實支持。
誰也不知道駱賓王去了哪里,他帶著自己一生的光彩飄然而去,留給世人無限的遐想。
駱賓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,與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三人一起被并稱為“初唐四杰”。駱賓王是這四人中年齡最大、經歷最豐富、也是詩文最多的,其《帝京篇》《為徐敬業(yè)討武曌檄》《在獄詠蟬》等詩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杰作,他用自己的叛逆和耿直構造了屬于他自己的詩和遠方。
也正是駱賓王等四人的橫空出世,才使得唐朝的文學界突破了宮體詩的界限,詩的主題更加廣闊、更加貼近百姓和現實,從市井生活延伸到了邊塞的苦寒之地。
也因為初唐四杰的努力,才開啟了長達兩百年的唐詩繁榮景象,李白、杜甫、王維、孟浩然、李商隱、杜牧等人都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攀登到更高的山峰。
令人唏噓的是,“初唐四杰”居然都經歷了坎坷悲慘的人生和結局。難道真的是天妒英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