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:造紙術(shù)
在和李玉商量好后,劉陔就找來了劉安,讓他找一些木匠,石匠,鐵匠,劉安雖然不知道小胖墩要做什么,但是還是去找了。
而劉利聽說后也是一頭霧水,于是去詢問劉陔,劉陔說等做出來父王就知道了,雖然不知所云,但是劉利并沒有說什么。
至于一眾小伙伴就更是一臉頭大了,表示一定要看看劉陔做什么,劉陔也是沒有拒絕。
于是一群人從第二天開始就來到河間王在城北的農(nóng)莊,和一眾工匠們開始了制作。
其實造紙術(shù)蔡倫就已經(jīng)發(fā)明了,蔡倫的造紙術(shù)主要分為四部分,第一是原料的分離,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,并分散成纖維狀;第二是打漿,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,并使纖維帚化,而成為紙漿;第三是抄造,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,然后用撈紙器(篾席)撈漿,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;第四是干燥,即把濕紙曬干或晾干,揭下就成為紙張。
其實哪怕在后世雖然造紙的工藝也不斷完善和成熟,但是這步驟基本沒變。
而漢代所用的主要是樹皮(一般是檀木)或者構(gòu)皮(即楮皮)。
但是早期的造紙工藝簡陋,所造出的紙張質(zhì)地粗糙,夾帶著較多未松散開的纖維束,表面不平滑,還不適宜于書寫,一般只用于包裝。
后來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,隨著造紙技術(shù)的發(fā)明,特別是用竹子做為原料,也大大促成了造紙術(shù)的興旺和發(fā)達(dá),從南北朝后,中國就已經(jīng)用紙張徹底取代了竹簡木瀆。
而劉陔要做的是一種桑皮紙,這是一種明清及民國時期地方官府典籍書冊所用的紙,基本上以桑皮紙作為書頁,外表美觀,手感好。桑皮紙古時一直用于高檔書畫、高級裝裱用紙,除了作普通用紙外,制傘、糊簍、做炮引、包中藥、制扇子等等也有廣泛應(yīng)用。
其實桑皮紙最早出現(xiàn)在唐代,在唐代之時就有用桑皮紙所做的賬本流傳于世。
桑皮紙以桑樹枝內(nèi)皮為原料,桑枝內(nèi)皮有粘性,纖維光滑細(xì)膩,易于加工,經(jīng)剝削、浸泡、鍋煮、捶搗、發(fā)酵、過濾、入模、晾曬、粗磨等工序后可制成桑皮紙。
造紙時,先將桑樹枝放在水中浸泡,然后剝?nèi)ケ砻娴纳钌砥ぃ〕隼飳影咨臉淦?,將其放入加滿水的大鐵鍋中煮,邊煮邊攪,一直到樹皮煮熟軟爛,再加入胡楊土堿。
撈出煮熟的桑皮放在一塊長方形的薄石板上,匠人跪在石板前,在自己的雙腿上蓋一塊布,然后舉起一種柄短頭長的木制榔頭砸桑皮。邊砸邊翻,直至將桑皮砸成泥餅后放進(jìn)一個半埋在地下的木桶內(nèi)。
接著,拿起一根頭上有一個小十字的木棒伸進(jìn)木桶里攪拌。過一會,桑皮漿被攪勻了,其中的渣滓也被專用篩子過濾后,再用一個大木瓢伸進(jìn)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紙漿,然后將一種用來攔住紙漿的沙網(wǎng)狀、大小約40-50厘米的木制模具放在一個小水坑里。
最后,將紙漿倒在模具里,并用那根頭上有一個小十字的木棒不停地攪動,使紙漿均勻地鋪在模具上。待紙漿鋪均勻后,再把模具平端著拿出小水坑,放到陽光可以充足照射到的地方。等紙漿在模具上曬干后,撕下來的就是一張地道的桑皮紙了。
當(dāng)然除了桑皮紙,楮紙也是適合的紙張之一。
楮紙,是用楮樹皮制作的紙張,而世界上最早的貨幣“交子”就是用楮紙印制的,在唐宋時期,成都楮紙不僅用來印紙幣,官方和私人文書、券契、書籍也都采用楮紙,楮紙名品有四色,一曰假山南、二曰假榮、三曰冉村、四曰竹絲。
而楮紙工藝流程,首先將楮料水浸數(shù)日,用腳踏之,捆成小把,將楮料用清水蒸煮,削去內(nèi)骨,將楮皮扯成絲,用刀或斧將楮皮絲切短,打成小捆,以石灰漿浸之,存放月余,將浸有石灰漿的楮皮放鍋內(nèi)蒸煮,將料從鍋內(nèi)取出,放布袋內(nèi)以河水自然漂洗數(shù)日,以腳踏去石灰水,楮皮攤在地上或山坡上日曬雨淋,至色白為止,用踏碓或杵臼搗細(xì),在楮料上加滾開的草木灰水沭泡,陰干半月,河水洗料,再次放入鍋內(nèi)蒸煮,水漂,以日光暴曬,用手將次料及雜質(zhì)剔去,用刀細(xì)砍,至揉碎成末,放內(nèi)袋內(nèi)洗之,入槽加水?dāng)嚢?,向槽中加紙藥水,打槽撈紙,壓去水份,火墻干燥,從墻上揭下紙張,整理切邊、打包?p> 這個方法中包括四次蒸煮,其中二次清水蒸煮、二次堿性溶液蒸煮,經(jīng)這樣處理后得到的紙,潔白如玉,纖維勻細(xì),表面光滑。
所以楮紙費時費力,只能走高端路線,而桑皮紙確可以大批量生產(chǎn),這自然就是后世所說的高低搭配。